美术是人类视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作品通过视觉形象记录着各个时期的历史事件、社会生活、自然万物,凝聚着创作者敏锐的洞察、深刻的思考与美好的愿景,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情感、认知和行为。初冬时节,西子湖畔,在中国美术学院举办的“新时代文化艺术传播与社会意识塑造”座谈会上,专家学者围绕全媒体时代美术与传播如何双向赋能展开讨论,旨在促进跨界交流合作,更好凝聚社会共识,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见证历史厚度和时代温度
伴随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美的创造与传播,不仅展现出富有时代特征的外在表现力,更通过现实关切对社会产生积极推动力。对美的价值的揭示与运用,密切联系着新时代文化艺术传播的有效实践路径。
从延安文艺到新时代文艺,精神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与会专家认为,让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进一步深入人心,要依靠优秀的文艺作品和广泛的文艺传播,充分发挥其塑造社会意识的作用。
以大历史观和大时代观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不仅是主题宣传、主题创作的导向,也体现在艺术院校的课程教学、学术研究和出版工作里。如何涵养90后、00后大学生深沉的家国情怀?中国美术学院教师将思政课和专业课相结合,不断延伸课程触角,通过真实有力的小切口,展开撼人心魄的大叙事。比如,在《家庭编年史》课程中,教师会引导学生梳理、回望家庭、家族和家乡,借此重新看待社会、历史、世界和自己。还有教师多年来持续抢救性地收集、整理、修复、保存中国近现代的摄影档案,并通过出版《中国》《革命与复兴:中国共产党百年图像志》等大型画册使这些档案资料得以广泛传播。这些实践反映了美术教学的创新理念,以及教学、创作、研究、展览、出版、传播相结合的创新探索。
开展面向全社会的美育普及,打造无界大课堂,是美术工作者和新闻工作者共同的责任。中国美术学院社会美育学院前不久推出了新美育项目“国美夜校”,向市民开放,颇受欢迎。读图时代,美术和大众的关系更加密切,美术传播更加日常化、大众化、便捷化,大众对美术作品的接受方式、接受渠道、接受心理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专家认为,美育不仅要在殿堂上、课堂上进行,城市的社区、胡同、弄堂里,乡村的街道、院墙上,都是开展美育的新天地,美术应当从殿堂课堂走向乡村弄堂,社会美育拥有广阔发展空间。未来,美术界与传媒界应继续加强合作,为更多人带来美的享受。
涵养专业精神和责任意识
信息时代,专业精神和责任意识是美术工作者和新闻工作者参与有价值的时代议程设置、创作优质内容、实现积极有效的信息传播的重要条件。
新时代的大美术之路,正努力将艺术与社会生活相结合,而这种努力以“传播”为中心展开。同时,大众传播对信息的高倍机械复制,让本来多义的艺术阐释变得单调化、平面化。各方携手深耕,以专业标准创作、传播艺术精品,成为人们的共识。
近年来,国风国潮在大众传播领域获得了空前的热度和影响力,成为年轻人文化消费的热点。聚焦国风国潮,文艺界和传媒界不断跨界合作,开展创意互动,探索多元生产,打造特色鲜明的内容矩阵和传播格局。有的媒体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如戏曲艺术的现代表达,以适应年轻人的话语方式讲故事,受到广泛好评。这也说明,要做好新时代文化艺术传播,必须特别关注年轻群体。
对艺术本体魅力的发掘,在传播领域是最常见也最能体现专业水准的形式。当人们热衷于享受数字艺术、虚拟现实技术带来的沉浸式体验时,绘画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和方式去释放艺术力量?绘画如何更好地打动人心?今年年初,由中国美术学院主管主办的人文杂志《读画》正式创刊,在这个图像海量出现、人工智能内容无限生发的时代,旨在将视觉经典的内涵与情致、意兴与格调带给尽可能多的人们;前不久,学院举办“坚持绘画的理由”活动,通过反思“为什么要坚持绘画,坚持怎样的绘画”,展现绘画不可替代的魅力;还有特别策划的“宋韵今辉”艺术特展、“大道无极——赵无极百年回顾特展”等大型展览,通过对千年宋韵的梳理和对赵无极艺术的百年回望,使古今中外艺术交汇……通过这些活动及展览,美术工作者进一步坚定了创作信心,新闻工作者看到了更多可能,润物无声的艺术滋养传递着文化的力量。
丰富国际传播叙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