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考古博物馆正式开放 用考古成果讲好中华文明故事

发布时间:2023-10-01 18:41|栏目: 文化动态    来源:暖心生活圈

  中国考古博物馆正式面向社会公众开放

  用考古成果讲好中华文明故事

  文化之脊,连通古今,北京中轴线北延长线上再添文化新地标。

  9月15日,中国考古博物馆正式面向社会公众开放。作为中国历史研究院下设的国家级专业考古博物馆,中国考古博物馆常设展厅7000多平方米,展品6000余件,以考古出土文物和珍贵古籍文献为依托,致力于展示与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和中华文化辉煌灿烂的中国故事,打造北京城市中轴线上的历史文化客厅和展示中华文明的国家窗口。

  这座博物馆有何独特之处?里面有何“镇馆之宝”?考古文物如何讲述文明故事?记者日前进行了探访。

  展品来自田野考古一线,仓储式陈列体现考古学科特色

  中国历史研究院建筑外形似鼎如尊,硕大的篆书“史”字高悬于外墙。拾级而上,推开镌刻着青绿山水画《千里江山图》的厚重大门,一条金色的“历史大道”铺展向前,以时间轴的形式展示了我国历史发展的重要节点和重大事件。大道两侧,两辆出土自河南安阳殷墟遗址的殷商时期马车整体展出,让参观者如同置身于考古出土现场一般。

  2019年1月,中国历史研究院在北京挂牌成立。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的贺信中强调,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需要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类发展历史规律,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

  随后,中国历史研究院筹备建设中国考古博物馆,2019年3月启动展陈大纲策划,7月开始展厅装修改造建设,12月完成建设与布展工作。12月下旬,中国考古博物馆开始内部试运转与修改完善。

  “这是一座考古专业博物馆,展品来自田野考古一线,主要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人员亲手发掘出土,展览内容与考古学紧密结合,对考古知识、方法、过程以及文物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有更加深入的阐释。”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告诉记者。

  中国考古博物馆的基本陈列以“历史中国、鼎铸文明”为主题,分为“文明起源”“宅兹中国”“大国一统”“和融万方”“民族觉醒”五大专题,重点展示从旧石器时代到近代不同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以及中外交流状况。

  在现场,记者注意到文物大多不是独立展示,同一时期遗址或主题下,展柜展架密集式陈列与独立柜的多角度展示相得益彰。这是中国考古博物馆的展陈特色之一——仓储式陈列。

  “仓储式陈列是考古博物馆的学科特色表达。”中国考古博物馆馆长巩文介绍,考古学着重于研究遗迹和遗物的系列和类型,这就要求考古博物馆的陈列不以展示精美的孤立文物为追求,而是以考古学文化、重要的考古学遗址来组织陈列展示。精品文物与成组器物有机融合,线图描绘与图版说明辅助铺陈,使参观者不仅可以细赏珍品之美,还能了解到文物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脉络。

  数字技术让文物“活起来”,打造全方位沉浸式文化体验

  走进“文明起源”展区,岩石洞窟的环境布置带观众“穿越”到了史前时代。这里重点展示了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中国文明发展的历程。

  中国是世界上陶器起源最早的国家。展厅里,一件距今大约4800年、出土于安徽蒙城新石器时代尉迟寺遗址的大口陶尊被置于入口处的显眼位置。据讲解人员介绍,它的特别之处在于上面有刻画符号,分别是“日”“月”“山”的形态,史学界认为这和汉字起源有一定关联。

  数字技术让文物“活起来”。“我们对大口陶尊进行3D扫描,然后整体做了动画展示。”巩文说,观众可以在大口陶尊前,通过触摸屏幕与展示物品进行互动,了解陶罐上文字的雏形。

  沉浸式体验是中国考古博物馆展陈的另一特色。在石器时代的陈列中穿插模拟打制石器互动视频;甲骨陈列附近可以试着模仿商人占卜卜问吉凶;从丝绸之路重镇洛阳定鼎门(车辙骆驼脚印模拟场景)外走过,随着驼队远行……中国考古博物馆团队通过视频呈现、多媒体互动、场景模拟、OLED透明显示屏、裸眼3D等手段,给观众营造视觉、听觉、触觉等全方位的文化体验。

  农业发展对推动文明起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农业起源展区,水稻和谷子的模拟实景让人如同身处丰收的田地。透过斜置的放大镜,记者看到了一管管黑色的小颗粒。这些就是来自上万年前的炭化大豆、炭化小麦、炭化糜子、炭化大米等。

Copyright © 2023-2025 暖心生活圈 版权所有
 备案号:浙ICP备2024133303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