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十年启示录

发布时间:2024-10-05 10:20|栏目: 文化动态 |浏览次数:6    来源:暖心生活圈

  第十届乌镇戏剧节刚刚落幕。十年中,戏剧节的文化生态让这个小镇有别于千人一面的江南古镇,也让戏剧节本身有了一个样本。

  免费的青年竞演,每天吸引年轻人从凌晨5点开始排队至下午3点半;《长巷》等环境戏剧让戏迷们从凌晨2点在马鞭草花海中排队……打造年轻人趋之若鹜、一来再来的文化生态,乌镇做对了什么?它或许已超出乡村振兴的范围,对更多文旅空间的文化生态营造、节庆氛围营造,都有借鉴价值。

  本报记者 龚丹韵

  路人闲逛时

  月光如水,白莲塔倒影摇曳,深夜的乌镇并不静谧。戏剧节期间,青石板路白天被密不透风、堪比地铁早高峰的人流挤到没有空隙,晚上依然人声鼎沸。

  “来乌镇戏剧节,年轻人就别睡了。”文化乌镇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邱建卫说道。

  这话并不夸张。即便不买一张进场的剧票,戏剧节本身的活动也弹眼落睛。

  从早到晚,店铺门口、塔寺门口、剧院门口、路边、墙下,只要有一小块空间,就能随时上演嘉年华这类户外表演。戏剧节期间,嘉年华演出超过2000场。截取一个片段:周六下午,短短200米的青石板路,可随机遇到4场以上嘉年华,路人们围成一圈驻足观看,原本2分钟的路程,需要花半小时走完。

  它们涵盖各种艺术形式,如舞蹈、戏剧、装置艺术、魔术、跨界融合等。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最受年轻人欢迎的竟然是高跷。乌镇的高跷是符合年轻人调性的:有公主装扮,有夜光灯点缀,还有妆造漂亮、互动有趣、给观众送小礼物的好几支不同高跷团队。

  别小看这些户外小演出,表演可能来自国家级专业演员。

  比如昭明书院的空地上,天津歌舞剧团带来他们的古典舞《春闺倦读图》片段。这家与“北京人艺”同时代诞生、曾以《东方红》《天鹅湖》闻名的老牌剧团,今年第一次主动报名参加乌镇15分钟的露天表演。

  前一场演出是一个装置艺术,团队一度担心与乌镇年轻人的先锋气息格格不入,结果观众评价很高——古代美女们婀娜多姿地闲庭散步,用优美的舞姿诠释读书的神态,与书院环境融为一体。年轻观众久久不散,有人意犹未尽地感叹:“这么短就结束了?没看够啊。”

  第一次与观众近距离互动,演员说,最担心的是随机遇到的游客们不可控。他们主动报名就是希望走下大舞台,近距离了解现在年轻人喜欢什么,为传统剧目创新找到方向。

  在白莲塔下,孩子们争相与一群文物造型的演员合影,视觉效果突出。这也是嘉年华的演出,年轻人以文物为原型,设计了一个穿越者唤醒文物、在古镇寻找回家之路的故事。

  河道边、长巷头,与观众的互动表演给仅仅来乌镇“一游”的路人留下深刻印象。

  剧院座位有限且封闭。在营造节日的氛围上,户外随缘偶遇的嘉年华扮演了重要角色。当嘉年华做到高密度、高品质、专业化、多样性后,它成了一种艺术熏陶,让各类路人有机会接触不同的艺术种类,培养未来潜在的剧迷。

  “开了眼界。”一个桐乡中学生笑嘻嘻说道,他自称“路转粉”,此后的戏剧节会一来再来。

  排队等票时

  多年前,作为乌镇古镇保护和开发管委会主任的陈向宏在剧场观看演出,满眼望去皆是年轻观众,他心想:如果来乌镇的都是这样的年轻人,那该多好。因缘际会,一群本没啥交集、来自各领域的人组成了戏剧节发起人团队。

  其中便有戏剧导演赖声川。他坐着摇橹船进镇,被烟雨朦胧的水乡吸引,觉得这事能成。可被问到戏剧节第一步该怎么做?“我也没办过节。”他答。节和剧是不同的。剧可以只专注作品,但一个十多天的节,显然是另外一回事。

  先造硬件。有了新建的乌镇大剧院、改造后的水剧场,还有一系列古镇老建筑改建的小剧场:国乐戏院、沈家戏院、蚌湾剧场,以及后来的环湖剧场、网剧场。不同的演出场地自带不同的氛围。

  一位资深戏迷说,她有时候买票是挑剧场,而不是挑作品。比如水剧场,湖水的中心是露天演出舞台,观众们沿着水岸弧线台阶坐下。星空下的舞剧和灯光装置在水中泛起曼妙的倒影。比如国乐剧院,古色古香的戏台式老建筑里,演员突然跃到二楼,又闪回到舞台。

  蚌湾剧场是青年竞演(以下简称青竞)的指定场地。

  “必须拥抱青年”是发起人团队的初衷。从第一届开始,青竞成为乌镇戏剧节一个独特板块。每年评选出来的青年作品在此演出和比赛,最终评出3个奖项。最高奖奖金约20万元。

Copyright © 2023-2025 暖心生活圈 版权所有
 备案号:浙ICP备2024133303号-8